返回首页  口水大坑  许个愿吧
通讯地址更新,请点右边查看 请点击选稿编辑必看》,需要用我稿子的编辑一定一定要看噢
首页 专题文章
 
首页火坑发过的 | 从前有座山
汤锅山(1600字)
作者:流火 阅读:718 次 时间:2012-8-27 来源:夏日痴(http://hoho.2230.net)

  山刚冒出来的时候,大家还以为它是座火山。所有人都吓坏了,赶紧收拾行李准备逃命。还好见多识广的乌龟爷爷认出它其实是汤锅山。
  火山的肚子里咕嘟嘟冒着泡的是滚烫的岩浆,汤锅山肚子里咕嘟嘟冒泡的却是滚烫的汤。火山肚子里的岩浆一天到晚都烫得要命,汤锅山肚子里的汤早上的时候是凉的,中午最烫,到了傍晚会不冷不热正适合大口喝。
  乌龟爷爷教大家用长长的井绳和水桶来打汤。先把拴着绳子的水桶从汤锅山的口子里扔进去,等水桶落到汤面上,再晃一晃桶,桶里就装满了汤。接下来收缩绳子,把桶提上来就好了。这活儿说起来挺简单,真做起来可不那么容易,动物们要么是胳膊太短了,要么是力气太小了,还有的胳膊够长力气够大,可把绳子晃来晃去,桶子就只在汤面上瞎晃悠,不肯沉下去装汤。折腾了好久后大家发现,能轻易从汤锅里打到汤的只有猴子和大象。于是这活就交给他们了,其他人只帮忙打打下手。
  汤锅山每天煮的汤都不一样,有时候汤是奶白奶白的,有时候却红通通的;有时候尝起来甜甜的,有时候却酸酸辣辣的;有时候汤很浓,喝完后嘴唇粘粘的;有时候汤却清清淡淡的,不知道的人见了还以为是白开水,不过,哪有这么好喝的白开水呀!
  这时候正是深秋,天气已经很凉了,每天的晚餐都能喝到香喷喷的热汤,真是太舒服了。唯一让人遗憾的是,汤锅山里煮出来的汤,就只是汤水,只能用来喝,一点能嚼巴嚼巴的东西都捞不着。
  “要是能往汤里放点白菜叶子,肯定会更好吃。”乌龟爷爷说,他家菜园里种的白菜可甜了。
  “白菜是不错,”兔子大婶说,“再来点胡萝卜,汤的味道肯定会更棒。”
  “番茄番茄,”猫头鹰拍拍翅膀,“要想煮出一锅好汤,番茄绝对不能少!”
  “放点玉米。”熊说。
  “还有土豆。”鼹鼠说。
  “我有晒好的蘑菇干。”
  “我有豆子,全都是一颗颗精选出来的。”
  “葡萄干和山楂其实也可以放一点的呀……”
  大家你一句,我一句,说得热火朝天,最后他们约定,第二天一大早就把食材洗洗好,带到山上来放进锅里,这样晚上就能吃到更丰富更完美的好汤了。
  第二天早上,大家排着队准备往汤锅山里放食物的时候,刺猬太太不好意思地对乌龟爷爷说:“可不可以请您不要放白菜叶子,我家小刺猬不爱吃白菜。”
  “那就不放了,”乌龟爷爷对小朋友最关照了,他点点头说,“反正还有其他很多好吃的,少个白菜也没什么。”
  接下来,要往汤里放胡萝卜的兔子大婶被猴子先生拦住了,猴子先生说他们一家都不爱闻胡萝卜那味儿。
  “我不吃番茄。”长颈鹿和山猫同时说。于是猫头鹰只好把番茄收回去。
  灰狼不爱吃玉米,乌龟爷爷讨厌土豆,松鼠妈妈吃蘑菇会全身发痒,小熊不乐意喝豆子汤……
  一圈折腾下来,大家沮丧地发现,每种食物都有讨厌它的人。
  “这么说,咱们什么都不能往汤里放啰?”熊很为自己特地带过来的又大又甜的玉米可惜。
  “挑食其实不是好习惯,”刺猬太太说,“要不咱们还是全放进去吧。”
  大家都觉得这话有道理,他们真的很想把自己最爱吃的食物放到好喝的汤里。
  “不行!”一个巨大的声音响起,紧接着,一个不知道从哪儿冒出来的大大的锅盖,“啪”地把汤锅山盖上了。
  “我可不愿意我的汤从人人都爱喝的汤,变成人人都讨厌的汤!”汤锅山瓮声瓮气地说。
  啊,汤锅山生气了,这下大家要再也喝不到好喝的汤了。动物们赶紧给汤锅山道歉,保证再也不会试图往汤锅里放乱七八糟的食物了。
  “我不是这个意思啦。”汤锅山觉得他们可真是太笨了,难怪煮不出好汤。
  汤锅山把盖子挪开,让大家像往常一样打汤回去。“你们回家后把汤倒进自己家的小汤锅里,然后不就可以想放什么放什么,想煮成什么样儿煮成什么样儿了嘛!”
  对噢!我们自己家里也有汤锅的呀!
  动物们高高兴兴地带着汤回家再加工去了。从那以后,他们不但天天都去汤锅山哪儿打汤,还经常带着自己家特制的汤去请汤锅山品尝。目前,最受汤锅山好评的是熊姥姥做的玉米番茄汤,它给这汤打了85分。大家都在暗暗努力,争取煮出能得86分、87分、88分、89分、90分……100分的好汤。


 
供稿:夏日痴(http://hoho.2230.net) 责任编辑:流火
查看评论(1) 打印本文 Email给朋友 返回顶部
相关文章
桌子山(800字) (8-7)
镜子山(800字) (8-5)
发表评论(限255个字符)
姓名: 0
内容:
 
本站所有图文,由站长流火收集整理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转载请与站长或作者本人联系。
另,若不欲将您的作品在本站登出,也请写信留言与我联系,即刻撤除。
用稿请留言
Powered by:e-Article Version 2.0